负责水生植物生物学、水陆交错带植物生物学、湖泊生态学、气候变化与湖泊/湿地植物演替相关研究工作。
中心包含的学科组
水陆交错带植物生物学研究组
庐山-鄱阳湖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区范围,受亚洲夏季风影响显著,是典型的水陆交错地理单元,植物和植被多样性都很丰富。同时鄱阳湖岸线受季节性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控,水陆相交替年际变化明显,两栖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滨湖植被和水生植被,对当前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目前研究组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1.庐山-鄱阳湖地区水陆交错带特有的植物生物学问题,如:水陆交错带现代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对当前气候变化的响应。2.从庐山高海拔山地到山麓,从山湖水陆交错带到鄱阳湖湿地,植被类型在海拔梯度上连续变化,现代山湖一体植被分布格局对深时山湖共存问题的理论指导意义。3. 庐山-鄱阳湖地区水陆交错带孢粉记录包含了不同时空尺度的代表性植被,包括水生植被的演替信号,利用古环境代用指标来揭示地质历史时期亚热带气候区的演变和亚洲夏季风与湖泊和湿地的共演化关系。 详细>>

组长:张志勇
详细>>水生植物生物学研究组
本组为水生植物生物学研究组,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重要水生植物资源收集、保育、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是长江流域长期利用的特有植物资源,在农业、观赏、药用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重点关注:重要水生资源植物(菰、菱等)野生遗传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重要观赏水生植物类群(睡莲、碗莲等)的资源收集和种质创新;重要水生药用和食用植物野生遗传资源的收集和应用。2、重要水生植物类群的生长、发育、繁殖生物学研究水生植物的恢复与重建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稳态转化(从浊水到清水)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水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重点关注重要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生物学,探索水生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复建和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3、鄱阳湖流域水生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鄱阳湖流域水...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