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园况介绍 科学研究 园林园艺 环境教育 党建文化 纪检监察 信息公开 简报年报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机构 > 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负责森林生态学、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濒危植物及保育遗传、植物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植物表型组学、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相关研究工作。


中心包含的学科组


森林生态学研究组

森林生态学研究组立足于江西省,面向亚热带地区,以宏观生物学研究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为切入点,多学科交叉,宏微观结合,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在种群生态学层面,针对植物种群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种群更新和扩散动态开展研究。在群落生态学层面,研究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多样性、演替及群落与环境因素互作等。在土壤生态学层面,开展土壤营养物质循环(如C、N、P等)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具体包括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固碳机制研究(碳组分、酶活性、微生物结构)、凋落物分解过程研究、土壤细根养分储存与周转研究、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其损失机制研究等。在动植物种间关系层面,关注动物对植物的取食效应和对植物孢粉、种子的传播效应,探索生态系统中动物对植物的生态功能。在海拔梯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层面,以维管束植物多样性调查、微气候监测为基础,以近地面遥感、物候监测等技术为支撑,研究海拔梯度上... 详细>>

组长:周赛霞

详细>>

濒危植物与保育遗传研究组

围绕我国中部地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特色经济植物的科学保育与驯化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经济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研究方向:1. 濒危植物的物种形成机制及野外回归;2. 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策略;3. 重要植物类群的基础生物学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详细>>

组长:冯 晨

详细>>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研究组

本研究组通过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其背后分子机理的深入解析,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植物产物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研究方向:1. 植物-有害微生物 研究组将聚焦江西和我国主要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病害。在收集植物种质资源,分离病原菌的基础上,研究组将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定位克隆抗病基因,调查背后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病设计并结合分子辅助育种,培养抗病的植物新品种,为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绿色方案。2. 植物-有益微生物 共生是一种协同互利的关系。比如在豆科植物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源提供给共生的固氮菌,而固氮菌可以通过固氮提供植物氮源。这种关系只能建立在特定的微生物和特定的植物之间。研究组将调查收集当地的有共生微生物的植物物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调查植物和微生物的对应关... 详细>>

组长:刘小坤

详细>>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

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全球变化和碳中和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依托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全面系统地开展亚热带/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应对全球变化能力,为亚热带地区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详细>>

组长:熊鑫

详细>>

氮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组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需要,聚焦于陆地生态系统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依托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建立特色的森林和草地野外试验样地,立足江西省,辐射热带亚热带地区,采用野外控制实验、自然梯度调查和室内培养试验、数据整合分析(遥感)等手段全面系统地研究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氮磷动态及其在自然过程和全球变化(增温、干旱和人类管理等)的角色,创建一流氮磷生物化学研究团队,服务于国家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学科发展。  详细>>

组长:牛国祥

详细>>